来源:浙江教育信息网 记者:黄三好
人物简介
王松,高级教师、软件工程硕士、高级鞋类设计师,温州鞋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鹿城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从事鞋类职业教育、鞋类技术创新创业、鞋文化传承等工作。现任全国职教鞋服饰品专指委副秘书长,《西部皮革》杂志编委,《中国鞋都》杂志特别顾问,浙江省皮革行业协会理事,省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教研大组理事,温州市鞋革行业创新与技术专业委员会顾问,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专家顾问,中国鞋都商学院专家顾问。省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省中职名师(教育管理),省皮革智慧贡献奖,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温州市第六届名校长,国内首个鞋类专门化职校创办人,“一足间”鞋石收藏馆创始人。
如何引领学校发展,如何搭建师生实践载体,如何增强学生有效学习,如何激发专业活力……王松的工作、生活中天天与鞋子打交道,一个偶然的机会首次接触到鞋石。从鞋石中,王松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独特魅力,“鞋石中蕴含着丰富的灵感素材,设计师们可以从鞋石的形状、质感、色泽、纹理、韵味等获得诸多的启发,设计师的任务往往是将这些无序的灵感抽离出,融入他们的创意灵感,为自身的设计作品服务。”王松认为鞋石是传承鞋文化良好的载体。温州鞋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鞋类设计专业的师生时常会来“一足间”鞋石收藏馆观赏品鉴,寻找设计灵感。
2012年挂牌创建鞋类专门化学校以来,我们利用区位、行业和专业优势,采取“错位发展,特色取胜”办学策略,推动文化育人与专业技能育人并行发展,为温州中国鞋都培育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我们始终以“鞋文化育人”为主线,形成“一体两翼”鞋革文化体系,树立“踏实行千里”办学精神,确立“三有”培育办学方向(即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构建“四成”(成人、成匠、成才、成器)育人模式。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文化育人体系,突出培养具有温商精神、职业理想、精湛技能、踏实致远、创新创业等品质的鞋业“新工匠”。
图为一足间鞋石收藏馆一隅
建设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名匠高足”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省级马戈皮雕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王松鞋文化名师工作室的校内名师资源,与学校已有的四个行业大师工作室相配合,以培养鞋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开展“名匠高足”现代学徒制试点,一方面借大师之力全面提升校内名师的专业水平,一方面探索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培育行业顶尖技术人才后备力量。
1、建设“名匠高足”人才培养机制。由工作室牵头与鞋制作工艺大师沙民生、皮雕工艺大师马戈、鞋样工艺大师崔同占、鞋缝合技艺非遗继承人陈文华四家大师工作室建立人才共育机制。每名大师带领一位工作室成员教师组成“双师”辅导团队,每个团队通过学校的选修课系统征召、考核、录取10名以内的优秀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利用选修课时间和业余时间在大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分别跟随两位师傅学艺。大师主要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辅导,并且让其参与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协助出作品、出产品。名师工作室成员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在大师工作室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进行实时追踪、记录和分析,并从教育学角度出发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日常管理。同时,成员教师也作为大师本人的助手和“高足”,在专业领域获得大师的指导。
2、建设“名匠高足”特色课程体系。在名师工作室成员教师记录和分析学生的个人学习过程、方式及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设以“足心”(精神文化)、“足行”(职业规范和守则)、“足艺”(专业技能)三大模块为支撑的鞋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特色课程,使学生既能习得现代技术手段和优秀传统工艺,也能具备现代职业精神和传统工匠精神,从而成长为真正的“名匠高足”。
3、共建“高足出师”评价体系。根据双方的职责与任务,建立由大师、名师及业内专家等多方参与的“高足出师”考核评价机制,共同组织考核“名匠高足”现代学徒制推行工作中成员教师、学徒(学生)及工作室双方的评价。同时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工作推进过程中各项措施实施的情况的评价,及时诊断并改进教育教学。
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希望学校能打造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学历层次高、教学能力强、专业技术精、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参与企业技改以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图为《鞋石欣赏》自编课程
学校办学成果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构建“四成”育人模式。成人(好人、达人)、成匠(巧匠、心匠)、成才(多才、专才)、成器(全器、大器)。通过系统设计并践行活动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开展“行文化”德育。融合区域、企业、中职文化,形成德育特色:入校教育“我能行”、专业教育“知行合一”、企业教育“接轨行业”、入职教育“踏实行千里”。
3、构建“魔方式”双创体系。校企有机融合,设立“三轴六极”路径,打造“境、行、线、间、联”双创素养培育平台。
4、建设鞋类教育资源库。利用新技术,建成鞋类师资、教学、图书馆、活动资源库,形成区域鞋类资源集成化共享平台。
5、打造鞋文化主题公园。打造“十景一馆一基地”;融合“一都一镇”,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体,实现“鱼水式”服务环境。
十年前,我带领团队创办国内首个鞋类专门化职校,始终坚持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行业、区位和专业优势,错位发展,特色取胜;不求大而全,力求特而精。学校在办学理念、专业布局、育人模式和校园文化等四方面做足了“特”的文章。
一是办学理念。形成“一体两翼”鞋业文化体系,核心是培育鞋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树立了“三有”办学理念;确立了“四成”育人目标理念:“成人、成匠、成才、成器”。简单说,“成人”就是先学会做人,“成匠”就是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成才”就是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成器”就是成为创新创业之星、大器之才。“四成”育人是一个递进式的育人目标理念。
二是专业布局。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依托温州鞋革产业链,打造中职鞋革专业链。形成了集鞋类设计、生产、销售、管理、贸易的一条完整专业链。并将未来的专业发展确定为鞋业五化专业方向,即机械化、手工化、数字化、流通化、时尚化。形成“一站式”鞋类人才供给模式。
三是育人模式。首先,德育模式指学校的省级德育品牌——行文化德育。行文化是基于鞋文化的核心素养的提升。行文化德育有四方面的内涵:一是“我能行”,指中职学生的自信教育;二是“知行合一”,指理论学习要联系实践;三是“接轨行业”,指只有融入行业、遵守行规才有立足之地;四是“踏实行千里”,指拓展基于“温州人精神”的创业教育。其次,办学模式指学校引进社会力量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突破办学机制,打造人才培养众创空间。引进企业就是引进了技术、师资和市场。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促进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发展。另外通过内引外联,校企合作,开展了“四段式工学结合模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四是校园文化。学校始终围绕“鞋文化主题公园”的打造,重点做足三方面的文章,一是构建“工匠精神”引领的新德育和校园文化;二是开展基于“温州人精神"的创业教育;三是传承鞋类非遗技艺,传播鞋文化。学校拥有十大鞋文化景观,建成“三只鞋”主题鞋吧、“踏实印象”鞋文化展示厅、“一足间”鞋石收藏馆等;省级大师(名师)工作室5个,市级非遗技艺有3项。
情怀事虽大,然必见于细微。王松数十年从事鞋类职业教育、鞋类技术创新、鞋类创业教育、鞋文化传承与发展、鞋革类人才培养等研究与管理,从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到一只鞋子的具体思考,甚或一块小小的鞋石的搜集,从鞋革文化体系的布局到具体馆厅的落地,从专业建设到学生培养,这些改革与创新举措体现了他对职业教育的热爱、思考、探索与实践。